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高校第五项职能的提出,近年来,我省来华留学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19年我省高校共招收来自179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共计41297人,在全国排名第四(在北京、上海、江苏之后),比2016年增长了36%。其中84.5%是长期生(34887人),55%是攻读学历的国际学生(22715人),占总人数的;我省外国留学生占在校生3.53%,其中学历教育外国留学生是在校生数的1.94%。
然而,由于世界新冠疫情的影响,中美关系恶化带来的逆全球化思潮,给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特别是短期团组基本都已停滞,学历教育也备受影响,可以预计至少在未来一、两年内,我省的来华留学生人数难以有明显增幅。
这是否意味着可以弱化来华留学工作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正式印发,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特别指出了在疫情背景下要迎难而上,多措并举推动来华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
全球化的新冠疫情给教育国际化工作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机遇。抓住时机、要做强“留学中国”品牌,归根到底须提高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深耕“提质增效”。
这里要说明一下笔者对“提质增效”这个词理解:“质”——质量,即要提升高校国际人才的培养质量;“效”——成效,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能促进我国高校的高水平建设,有助于“亲华、爱华、友华”国际人才的培养。
那么关键如何去做?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去修炼内功,补齐短板。
一、要吸引更多的外国学子来华学习,需要构建有温度的国际化教学硬软件环境。
这看上去简单,但实际上确是困难重重。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常听到人说,我们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都是和当地学生一样,自己搞定一切的,哪里说还要配老师同学来辅助,于是就认为来华留学生素质能力太低。但是实际上大多数的外国高校,教务系统、生活自助系统都是英文的,满足留学学生的应用需求。反观我们的系统呢?目前省内高校中绝大多数没有中英配套的教务系统,在线授课平台,中文达到HSK4级的学生都很难弄懂如何使用,更别说全英文授课的学生,他们怎么可能自己去选课、查课、自学、查阅资料、预约实验等等;而这一现象,随着浙江数字化进程推进,中外学生教学软环境落差会越大。
类似的,由于各种原因,外国留学生无论是否和中国学生混合编班,在学校实际会变成一个边缘化的独立群体,不一样的管理部门,不一样的社团活动等等,在独自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学生常感学习阻力大,与中国师生的融入度低,缺少来自学校有效支持,尽管我们认为学校很关心留学生,但不少留学生感觉自己始终是“外人”。
而解决这一问题最核心的方式就是“趋同化管理”,这里的趋同指的是给中外学生能便捷享受的教学资源和管理服务相对相同,体验感、获得感相对相同。这需要每个教育管理环节都有国际化建设的要素。显然,这单靠一个国际教育学院是做不到的,要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的教育国际化环境,为外国学子营造温暖的学习生活氛围,则需要高校整体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而要推动高校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去实施长期的建设,上级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则尤为重要。
二、要留下更多的优秀的、高层次的外国学子来,就必须实现教育国际化内涵式的发展。
前几年,为了吸引来华留学生,大幅度扩大学生规模,浙江的高校招收的留学生多集中在经济管理、贸易和计算机等领域。尽管我们在规模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主要依托的是地域优势和奖学金政策,高校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却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各高校的来华留学专业类似,学科特色、优势不突出,能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全英文课程转化不足,高层次留学生规模较小,留学生高水平成果更少。造成我省高校在国际上辨识度不高。当疫情来临后,因缺乏深度学科平台维系,学历生招生量锐减,加上中短期项目的停滞,造成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大幅缩减。
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注重内在品质和潜力挖掘,聚焦高校自身学科优势,有针对性地构建国际科研平台,借此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筛选外方高校优秀的生源,通过留学生高水平学科竞赛、国际学生高水平论坛等形式,展示来华留学生标志性成果,凝练高校国际化教育核心竞争力,打造浙江来华留学教育金名片。
三、要让外国留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地认同中国的和平发展,自发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声,就需要从更深层次做好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
一直以来,我们对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多停留在认识和了解阶段,很多留学生对中国的印象均停留在人民有钱,生活方便这一浅层次,并不了解为什么中国人怎么富起来,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到底如何得以体现的。当前,以美国特朗普总统为代表的政治人物或团体,针对新冠肺炎发表了歧视性的言论,枉顾客观事实,将新冠肺炎疫情“政治化”“污名化”,将疫情暴发的责任归咎于中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来华留学生对我国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判断。加之在华的学生被要求半封闭在学校,在境外的学生没法返华,也容易受各种误传的引导,对中国未来失去信心。
因此,加强思想文化的教育在此刻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时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定位、新目标。而对于来华留学生作为最靠近这一“重要窗口”的外国人,如何向其全面的展示制度的优越性,是当前来华留学教育的一个重点工作内容。高校应通过增多汉语学习比重,提高社会实践要求,加大文化研讨的深度,形式可以是多种的,途径可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国到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社会是如何运行,如何去战胜疫情的。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分析、去理解中国、浙江高速发展背后制度的作用,从而从内心去认同中国,自觉地去传递中国的声音。
总而言之,打造有温度、有内涵、有深度的来华留学教育,促进留学浙江的“提质增效”,就是要温度——指的讲是趋同化管理,充分考虑外国留学生的实际需求,创造国际化的教学软硬环境,内涵——内涵式发展,发挥高校的学科特色,增强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深度——主要是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从更深层次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而这每一项都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个学校单独能够完成,需要的是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因此笔者建言社会各界,包括政府部门、事业机构、高校等等,应立足于来华留学长远而持续的发展,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持之以恒,化危为机。